Next
北京光彩國際中心
唯應方寸內 此地覓寬閑——國網天津電力雙碳中心項目設計
建筑地點: 天津市 | 項目規模: 1.5萬平方米 | 竣工時間: - |
國網天津電力雙碳中心是天津意式風情區內最后一個完全新建的項目。這個規模僅為1.5萬平米的“小”項目從方案設計起始到工程竣工投運歷時十年,包括建筑、結構、巖土、給排水、暖通、電氣、智能化、咨詢、技經、幕墻、精裝、景觀、泛光、電力專項、新能源、人防等十幾個專業精準而高效地協同合作,才使項目最終得以呈現。
電力雙碳中心雖為新建項目,但因其所處環境的特點,整體性質上更偏向于歷史文脈的延續和城市環境的修補。項目位于天津市河北區博愛道與五經路交口,宗地面積僅為0.26萬平米。這個地塊位于意風區東南角(天津人通常稱之為“金角”),在天津典型的氣候條件下,屬于朝向和布局較為有利的位置。從更大的區域范圍來看,用地的東南角恰好與大沽橋(天津網紅打卡點之一)下橋方向相對,站在橋上便有觀察本項目的極佳角度。
用地周邊道路隨歷史變遷因勢而建,在地塊周邊呈銳角相交,局部用地的不規則增加了設計的難度。除此之外,由于用地周邊為城市建設的成熟區,周邊環境經多年積淀而形成,在滿足保護規劃、城市設計、消防安全等規范硬性要求的前提下,還需要考慮用地權屬現狀、工程落地實施等彈性因素,因此建筑布局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因此,項目的前期設計重點在于呼應城市規劃層面的要求。設計團隊對該區域總體保護規劃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和研究,通過方案的逐步比選,提出對項目用地更加合理的使用策略,并與城市管理部門達成了積極共識。在實施方案中,建筑主體靠地塊北側設置,五經路一側裙房部分與北側凱德酒店裙房順線,并與其高度保持一致,改善了街道界面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在博愛道一側,建筑盡量退讓,除滿足與周邊建筑的日照間距外,也為建筑本身爭取到了更多方整可用的空間,并為城市公共空間做出更多的貢獻。
在充分考慮意風區整體風格以及用地所在的小街區范圍內現有建筑風格后,建筑整體外觀理性地選擇了現代的手法,不做過度裝飾。金屬幕墻的選擇和局部造型的處理是為了呼應與本項目一街之隔的業主總部,從形象上突出建筑的從屬關系和整體性。建筑東南角考慮與大沽橋的視覺關系,增加街道界面,有意在造型上進行了圓角處理,使整體建筑外觀更加溫潤,不張揚。
項目整合了包括電網建設指揮中心、電力備調中心、雙碳運營中心、能源大數據中心、電力交易中心等十大功能。為最大程度滿足使用功能的差異,設計團隊各專業緊密配合,通過優化房間布局、結構體系、管線排布等方式盡可能提升室內使用環境。
項目業主作為極具社會責任感的央企,近年來始終把服務國家雙碳目標落地作為企業責任和使命。因此,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業主始終關注項目在綠色建筑、節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嘗試。對于這些要求,設計團隊避免技術手段的堆砌,而是針對項目的運行特點和實際需求,采用量身定做的方式,選取貼合項目實際的技術措施。在以切實提高建筑運行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為目的的指導性原則下,綜合運用了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水蓄能等新型能源技術,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100%。
在智能化建設方面,為更加系統地整合建筑各種運行信息,設計團隊專門搭建了數字孿生管控平臺,監測和集成各類管控信息的同時,提升了建筑智慧化運營的效率。項目竣工后,經過半年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樓宇各項運行指標均達到甚至超過了設計階段的預設目標,成功取得綠色建筑二星級運營標識。
國網天津電力雙碳中心項目是總院設計團隊在城市更新、文化保護、綠色低碳、智能建造等多個層面進行的一次艱辛而積極的嘗試。多團隊的協同努力,體現了總院在現代綜合性設計項目中的整合能力,長達十年的歷程更見證了總院設計團隊的堅守與付出。
作為國內首個政企合作的電力雙碳中心,本項目的建成投運也被寫入了天津年度政府工作報告,開啟了天津“雙碳”服務的新篇章。
2024年2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再次展現了國家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的決心。作為同樣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設計機構,總院將通過更多項目的實踐,為城市的發展、為雙碳目標的達成貢獻力量。